生涯線索:情緒感受往往是你的動力來源
你覺得現在的社會有什麼不盡理想之處呢?如果會覺得不滿,那代表你心中隱約有個理想的社會形象。弭平理想與現實的落差,就是「你想做的事」。
——八木仁平《發現你的天職:三大步驟,讓你選系、就業、轉職或創業不再迷惘》
這是一本關於自我探索的書,我非常喜歡作者分享這個自我覺察的方式,因為如果當一個人對一件事有強烈的情緒感受(不滿)其實往往代表著「在乎」,而這樣的在乎通常就會是你的動力來源,激發行動的渴望,擁有想要解決的問題、想要努力的方向。
自己從國中時期開始,由於社會期許「好好念書考上好學校找到一份好工作」這樣的公式深植我心,因自己的成績不是頂尖而開始擔心未來找不到工作,因著這樣的恐懼,讓我在念大學前為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「畢業前要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情」,大學四年藉由參與各式校內外活動、實習、打工,逐漸發現自己非常在乎人是否能適才適所,找出屬於適合自己發光發熱的舞台。
很早確定生涯當中的北極星,因此成為生涯諮詢師,期待協助人們向內自我探索與向外體驗世界,發現更多的可能性,讓每一次的生涯決定都更接近理想的自己。
書中很喜歡的一個段落:五大誤解讓你找不到「真心想做的事」,誤解1是以為必須是能持續做一輩子的事,以往人們很崇尚持之以恆這項美德,但現今的關鍵字是變化,比起堅毅不拔的精神,這時代更需要靈活應變的能力,更何況找到想做的事之後,也會對相關的領域產生興趣。
因應這個不確定時代,我們很難預測未來到底會產生何種變化,思考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、了解自己是需要透過不斷的假設與驗證才會逐漸清晰,因為生涯是一個動態的歷程,並非要人決定一個方向/科系/職業/生涯後就不可變動,而是知道自己的核心價值、寫出自己的使用說明書,能夠清楚自己未來的每個選擇是為何而選。
在生涯探索的過程中,嘗試以前沒做過的事情後,發現了成績之外的可能性,開始相信自己的價值,進而產生信心迎接更多的挑戰,每一次談論到生涯/職涯/自我了解等議題、每一次接觸相關資訊時,都讓我的眼睛閃閃發亮,不斷的驗證讓我更加堅定這輩子非常想做的事情就是:協助人的生涯發展,也很幸運一直走在這條路上,成為了生涯諮詢師。